怎样认识穴位图
认识穴位可以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入手: 了解穴位的基本概念 穴位,又称腧穴、穴道,是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
中医认为,穴位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刺激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熟悉经络系统 经络就像一张遍布全身的网络,将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穴位则分布在这些经络上。
主要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等。
了解经络的走向、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脏腑的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例如,足阳明胃经主要循行于下肢外侧前缘及头面部,这条经络上的穴位大多与脾胃功能相关,像足三里穴,就常用于调理脾胃疾病。
掌握穴位的定位方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以人体体表的各种自然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
比如,两眉之间是印堂穴;肚脐中央是神阙穴;外膝眼下方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是足三里穴。
体表标志又分为固定标志(如五官、骨骼的突起和凹陷等)和活动标志(如关节的屈伸、肌肉的收缩等)。
例如,握拳时,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小头桡侧后方凹陷处,赤白肉际,就是后溪穴,这就是利用手部握拳的活动标志来定位。
骨度分寸定位法: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将其等分若干份,每一份作为一寸,以此来量取穴位的位置。
比如,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两乳头之间为8寸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在不同体型的人身上找到相应穴位。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作为测量单位来量取穴位。
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学习穴位的分类 经穴: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穴位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人体共有362个经穴。
例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尺泽穴等。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这类穴位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比如,位于头部的四神聪穴,对失眠、头痛等有较好疗效;位于耳部的耳尖穴,可用于治疗麦粒肿等眼部疾病。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这类穴位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穴位。
阿是穴多在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例如,当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外伤出现疼痛时,在疼痛最明显处就是阿是穴,按摩此处可缓解疼痛。
探究穴位的作用特点 近治作用:这是所有穴位都具有的共同特点,即穴位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
例如,眼周的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等,都能治疗眼部疾病;膝关节周围的犊鼻穴、梁丘穴、血海穴等,可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病症。
远治作用:主要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
比如,合谷穴位于手部,不仅可以治疗手部局部病症,还能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牙痛、鼻塞等;足三里穴位于下肢,除了可治疗下肢疾病外,还能调理脾胃,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特殊作用:某些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穴位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的调节作用。
例如,天枢穴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
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是指某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如至阴穴矫正胎位,是其他穴位所不能替代的。
借助多种学习资源 阅读专业书籍:经典的中医古籍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对穴位的记载详细且权威。
现代的针灸学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内容系统全面,结合了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便于初学者学习。
观看教学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有许多专业的中医针灸教学视频,通过动态演示穴位的定位方法、针刺手法等,能让学习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一些医学网站、在线教育平台以及视频
怎样认识穴位图(1)
怎样认识穴位图(2)
怎样认识穴位图(3)
怎样认识穴位图(4)
怎样认识穴位图(5)
怎样认识穴位图(6)
怎样认识穴位图(7)
怎样认识穴位图(8)
怎样认识穴位图(9)
怎样认识穴位图(10)
怎样认识穴位图(11)
怎样认识穴位图(12)
怎样认识穴位图(13)
怎样认识穴位图(14)
怎样认识穴位图(15)
怎样认识穴位图(16)
怎样认识穴位图(17)
怎样认识穴位图(18)
怎样认识穴位图(19)
怎样认识穴位图(20)
怎样认识穴位图(21)
怎样认识穴位图(22)
怎样认识穴位图(23)
怎样认识穴位图(24)
怎样认识穴位图(25)
怎样认识穴位图(26)
怎样认识穴位图(27)
怎样认识穴位图(28)
怎样认识穴位图(29)
怎样认识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