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来源:苎麻根为荨麻科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的根和根茎。冬、春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产地:我国中部、南部、西南均有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陕西等地。
相关名字:家苎麻、野麻、白麻、园麻、青麻。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稍弯曲,长4-30cm,直径0.4-5cm;表面灰棕色,有纵纹及多数皮孔,并有多数疣状突起及残留须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皮部棕色,木部淡棕色,有的中间有数个同心环纹,中央有髓或中空。根略呈纺锤形,长约10cm,直径1-1.3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粉性。气微,味淡,有粘性。
主治病证:
1.血热出血证。
本品性寒而入血分,功能凉血止血,凡血分有热,络损血溢之诸出血证,皆可应用。若出血量少,证情较轻者,可单用本品煎服;证情较重,出血不止,有气随血脱之象者,应配伍人参、蛤粉等同用,如苎根散(《圣济总录》)。
2.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本品既能止血,又能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之要药。凡胎热不安、胎漏下血之证,可单用取效,如《梅师集验方》治妊娠胎动下血腹痛,以单味苎麻根煎汤服用。若治劳损所致的胎动腹痛下血,常配地黄、阿胶、当归、白芍等同用,如苎根汤(《小品方》)。
3.热毒痈肿。
本品性寒能清热解毒,故可用治热毒痈肿,多以外用为主,常以鲜品捣敷患处。如《本草图经》治痈疽发背初起,未成脓者,《梅师集验方》治乳痈初起微赤,均以本品捣敷;《外台秘要》、《肘后方》治丹毒,单用本品煮浓汁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胃弱泄泻者勿服;诸病不由血热者,亦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小儿赤丹,其渍苎汁治渴。安胎,贴热丹毒肿有效。沤苎汁,主消渴也。”
2.《医林纂要》:“孕妇两三月后,相火日盛,血益热,胎多不安。苎根甘咸入心,能布散其光明,而不为郁热,此安胎良药也。”
3.《本草纲目拾遗》:“治诸毒,活血,止血。功能发散,止渴,安胎;涂小儿丹毒,通蛊胀,崩漏,白浊,滑精,牙痛,喉闭,骨鲠,疝气,火丹,疖毒,胡蜂,毒蛇咬,发背,疔疮,跌扑损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含酚类、三萜甾醇、绿原酸、咖啡酸等。
2.药理作用:由苎麻根所含成分绿原酸生成的咖啡酸有明显止血作用。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取苎麻根粉适量,用醋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治疗腮腺炎有较好疗效(福建中医药,1991,3:21);用苎麻根15g,牛蒡子10g,生甘草6g,水煎2次,合并浓缩至50ml,加入60%乙醇沉淀,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30ml。分2~3次,每晚睡前30分钟用以漱口,每次3~5分钟,含漱后咽下,14日为1疗程。共治疗鼾症254例,总有效率为95.66%(黑龙江中医药,1991,5:13)。此外,还可用于糖尿病、白细胞低下等病症。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羊蹄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预防高血压的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