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痧穴位图
拍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拍打特定穴位或部位,使局部皮肤出现痧斑,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排毒等目的。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可拍痧的穴位: 头部穴位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简便取穴法:两耳尖向上连线中点处。
功效:升阳举陷、醒脑开窍、宁心安神。
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
拍痧作用:通过拍痧刺激百会穴,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部不适症状,提神醒脑,对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有一定调理作用。
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功效:清头散风、镇静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惊悸等。
拍痧作用:拍痧此处有助于驱散头部风邪,改善脑部供血,对于因外感风邪或情志失调导致的头部症状及精神方面问题有一定缓解效果。
颈部穴位 风池穴 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平肝息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等。
拍痧作用:拍痧风池穴可促进颈部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肩颈疼痛,以及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大椎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功效:解表清热、疏风散寒、通阳理气。
可治疗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
拍痧作用:刺激大椎穴能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
拍痧此处对于感冒发热、颈肩部疼痛等有一定治疗作用,尤其在预防和治疗风寒感冒初期效果较为明显。
上肢穴位 曲池穴 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效:清热解表、调和气血、疏风止痒、消肿止痛。
常用于治疗热病、咽喉肿痛、手臂痹痛等。
拍痧作用:拍痧曲池穴可调节气血、清除体内热毒。
对于上肢关节疼痛、麻木,以及因内热引起的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有一定疗效,还能辅助降低血压。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失眠等。
拍痧作用:刺激内关穴可调节心脏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拍痧此处对于心慌、胸闷、晕车、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还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消食化积。
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虚劳诸症。
拍痧作用:拍痧足三里穴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还能改善全身虚弱症状。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调经止带。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等。
拍痧作用:刺激三阴交穴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
拍痧此处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以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同时对下肢水肿、失眠等也有一定疗效。
拍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
如果皮肤有破损、溃疡、感染等情况,不宜进行拍痧。
若拍痧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拍痧穴位图(1)
拍痧穴位图(2)
拍痧穴位图(3)
拍痧穴位图(4)
拍痧穴位图(5)
拍痧穴位图(6)
拍痧穴位图(7)
拍痧穴位图(8)
拍痧穴位图(9)
拍痧穴位图(10)
拍痧穴位图(11)
拍痧穴位图(12)
拍痧穴位图(13)
拍痧穴位图(14)
拍痧穴位图(15)
拍痧穴位图(16)
拍痧穴位图(17)
拍痧穴位图(18)
拍痧穴位图(19)
拍痧穴位图(20)
拍痧穴位图(21)
拍痧穴位图(22)
拍痧穴位图(23)
拍痧穴位图(24)
拍痧穴位图(25)
拍痧穴位图(26)
拍痧穴位图(27)
拍痧穴位图(28)
拍痧穴位图(29)
拍痧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