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麻雀》教案
《小麻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绒、雏、啄”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小麻雀的细致观察和描写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仿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小麻雀的同情和对生命的关爱,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小麻雀外形、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小麻雀的可怜与可爱。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小麻雀的同情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传递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鸟儿在天空飞翔、欢叫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小鸟呢? 展示一些不同种类小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小鸟的样子。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一只小麻雀,看看这只小麻雀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重点指导“绒(róng)毛”“雏(chú)鸟”“哆(duō)嗦(suo)”“啄(zhuó)食”等读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伤痕累累、挣扎、凄惨”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小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屋檐下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它很可怜,“我”想帮助它。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学习描写小麻雀外形的段落(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只小麻雀长什么样?画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描写小麻雀外形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从“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可以看出小麻雀的稚嫩。
指导朗读,读出小麻雀的弱小与可爱。
学习描写小麻雀受伤后动作和神态的段落(第2 - 4自然段) 自由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找出描写小麻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符号标注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分析。
例如: “它被人摆弄了一番,又被摔在地上,腿好像折了,躺在地上挣扎。
”通过“摆弄”“摔”“折”“挣扎”等动词,写出了小麻雀遭受的伤害,让人感受到它的可怜。
“它的身子卷着,头低着,小嘴碰着地,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黑更大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
”从“卷着”“低着”“碰着地”“愣着”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进一步表现出小麻雀的惊恐和无助。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读出小麻雀的可怜与凄惨。
学习作者救助小麻雀及内心感受的段落(第5 - 7自然段) 轻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我”看到小麻雀这样可怜,是怎么做的?“我”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想把小麻雀拿起来,给它一些温暖,让它不再害怕。
“我”的内心充满了对小麻雀的同情和担忧。
出示句子“它在花盆里卧着,没有动,也没有出声,跟死去差不多,可是翅膀微微扇动,看得出它还活着。
”引导学生体会小麻雀生命的脆弱以及作者对它命运的牵挂。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田的对话,感受“我”对小麻雀的关心和老田的冷漠,通过对比,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7分钟) 总结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把小麻雀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师生共同总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从外形、动作、神态等方面对小麻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小麻雀的形象跃然纸上。
拓展延伸 出示一些小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片段描写,注意抓住其外形、动作、神态等特点,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五)课堂小结(2分钟)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上的体会。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笔触,认识了一只可怜又可爱的小麻雀,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生命。
(六)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把课堂上写的小动物片段描写进行修改完善,整理到作文本上。
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猫》《母鸡》等,体会作者描写动物的独特风格。
- 上一篇:《酸的和甜的》教案(范文3篇)
- 下一篇:桥之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