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3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培养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读文本,分析文中所举实例,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论证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明确作者观点。
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文中所举诗词、语句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咬文嚼字”的匠心。
引导学生将“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语文学习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文中经典语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迁移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两组不同表述的句子: A组:“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组:“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从而引出课题“咬文嚼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的生平、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创作意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和段落。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围绕“咬文嚼字”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多个实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四)研读文本,分析论证(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文中一个具体的例子(如“你这”与“你是”句式的分析、“推敲”典故的探讨等)进行深入研读。
小组讨论要求: 分析该例子所论证的观点。
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个例子进行论证的,体会其论证方法和思路。
体会该例子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咬文嚼字”道理的写作手法。
(五)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0分钟) 选取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等,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并谈谈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赏析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论证方法以及自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咬文嚼字”不仅是对文字的斟酌,更是对思想情感的精确表达,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七)布置作业(2分钟)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自己的作文或阅读材料中找出一些可以“咬文嚼字”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写出心得体会。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实质和重要性,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学习本文通过大量实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
分析文中所举实例,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对不同语句的细致分析,领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将咬文嚼字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写作和阅读中。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比较分析法:对比文中不同的语句表述,让学生直观感受语言文字的微妙变化及其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讲述一个关于文字修改的小故事:古代有一位诗人写了一句诗“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字不够好,经过反复琢磨,先后改成了“过”“入”“满”等字,最后确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提问学生:为什么“绿”字比其他字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由此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查(3分钟) 请学生上台听写文中的重点字词,如“咬文嚼字”“锱铢必较”“岑寂”“蕴藉”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随机抽取学生解释这些字词的含义,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文本解读(20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对“咬文嚼字”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例如: 分析“你这”与“你是”句式时,让学生体会不同句式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探讨“推敲”典故时,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敲”所营造的不同意境。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作者为什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这种选择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话题一:在现代社会,“咬文嚼字”是否还有必要? 话题二:如何在日常写作中做到“咬文嚼字”? 话题三:举例说明你在阅读中遇到的因“咬文嚼字”而获得深刻理解的句子。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展示一些广告词、歌词或网络流行语,让学生分析其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恰当,有没有可以“咬文嚼字”的地方。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进行“咬文嚼字”式的赏析,体会古人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方法以及通过讨论和拓展所获得的启示。
强调“咬文嚼字”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践行。
(七)作业布置(2分钟)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你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收集整理自己在本周阅读中遇到的精彩语句,进行“咬文嚼字”式的分析,记录在笔记本上。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语言储备。
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述观点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理解文中所举实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掌握通过实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关系,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意蕴。
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文本内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因一字之差而产生不同效果的广告案例或文学作品片段,如: 某服装品牌广告语“衣见钟情”与“一见钟情”。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
让学生讨论这些字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出“咬文嚼字”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朱光潜的照片和简介,介绍他在美学、文艺理论等领域的成就,以及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初读课文,梳理结构(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 - 5段):通过对“你这”与“你是”句式、“推敲”典故等实例的分析,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并初步阐述其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6 - 7段):进一步举例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强调“咬文嚼字”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重要性,鼓励读者要有谨严的精神。
(四)精读文本,分析论证(20分钟)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文中所举的例子是如何紧密围绕观点展开论证的?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分析“推敲”这个典故?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观点的写作技巧。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分钟) 选取文中一些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句,如“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等,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这些语句,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 展示一些需要“咬文嚼字”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修改和分析,如: “他的话像一股强大的暖流,迅速温暖了我的心田,我感动得几乎要落下眼泪来。
”(要求从用词的准确性角度进行修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
(七)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2分钟) 课堂总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再次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和学习本文的意义。
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的论证方法,以“谈‘勤能补拙’”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短文。
- 上一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范文(范文3篇)
- 下一篇:《数一数》教案(范文3篇)
- 随机内容